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本地藝術家Sophie Cheung張馨儀以橡皮擦作畫|擦見最真實的慾望與自己!

【#HUS藝術】小時上學,「橡皮擦」可謂是我們書包與上課時絕不可缺的物品。我們幾乎每天都使用它,也全靠它為我們刪去一些錯與對、記住了一些快樂與懼怕。有時,我們還在其身上畫上一些只有自己知道的符號,也與它有着親密的接觸——直接的身體接觸。

如此突發奇想,才致使讓大家突然憶起你與「橡皮擦」有過的一段情吧。確實,它伴我們走過無數個年月、階段與考驗,本地藝術家 Sophie Cheung 張馨儀更實實在在從多年前開始收集來自不同地方所使用過的橡皮擦,作為記憶和活動痕跡的注解,其於 Ora-Ora 舉辦的第二次個展「時拭迴」,也慢慢因而塑成。但這回,她更想用橡皮擦,回望一次自己過去的種種經歷、艱辛與創傷,再次懷着重新出發的想法與樂觀的態度,繼續前行。

張馨儀個展「時拭迴」

張馨儀還未成為藝術家之前,乃為殘疾人權利和心理健康事業的宣導者和活動家,她研究「中間性」主題,以及主、客體概念,即主、客體的對立統一關係,同時進行加減行為,她利用可支配的世俗性來達到哲學目的。因此,其繼後的藝術作品也充滿着人文關懷,嘗試用藝術去大膽探討種種社會問題。

「我一度以為若社會結構,人民種種問題,都可以被我在書寫上找到答案,便即等於找到我的人生答案。但藝術讓我重新問自己:我是誰?我才知道我並不認識自己,也才開始真正地找回自己。」

在本次展覽中,張馨儀則試圖多以個人感受作為出發點構思整個創作——展覽不單描繪了其青少年時期,更有意引領觀眾一同陷入藝術家自身記憶的拾遺,與過往擁抱、放手並且道別。

張馨儀在 Ora-Ora 的第二個個展,帶來多幅《擦拭新聞》系列的新作,她將新聞紙的油墨抹到橡皮擦上,再用橡皮擦畫出記號,創作出此系列作品,「報紙與橡皮擦的微妙關係就是:彼此造就了又是在『擦』,又是在『上色』的過程,很有趣,我也慢慢開始上癮了;色調方面,予人感覺不時有着中西方之味道,我認為這一點非常能夠回應香港人的身分,亦同時可回應着自身的矛盾。 」配合本展的脈絡詮釋,作品中的新聞紙與紙上昭示的時事遭到分離,然後演化為時間的記號,以及象徵過往的原材料。

在《擦拭新聞:從氣根釋放氣體》一作中,藝術家回想青春期的生理感受,一陣陣的痙攣與苦楚迫使她躲到公園樹蔭下的長椅上歇息。當時的不適與榕樹氣根緊密纏繞、盤根錯節的視覺形象相互呼應。

《擦拭新聞:在夜晚的公園中哭泣》則以生動的紫色描繪樹木,留白的負空間成為花園中的焦點,並以眼球的球體型態展現向外審視的意象,「記得當時,正在面對着自身家庭暴力的問題,且那段時期的生活甚為漂泊,非常痛苦,而我當時也沒有選擇即時對任何人展露自己的眼淚,唯獨公園。作品中間,那樹木以外的景象,就是當時從充滿着淚水的眼睛而見那樹的型態,牠們都顯得有一些扭曲、有一些蒙籠。」

作品《擦拭新聞:斷層帶》 中,她則利用留白的負空間來描繪地殼斷層帶的破裂與裂隙,以橡皮擦所繪製的地景象徵地表變動以及身份與時間的錯位。

藝術家指出,展題也間接呼應了丹麥哲學家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的哲思:「生命只能從回顧中領悟,但必須在前瞻中展開。」展覽,完全讓張馨儀能夠再次回望自身根源,使她獲得頓悟與智慧後,得以再次啟程前行,而這一過程同時摻雜着愉悅與歡慶。

更值得一題是,在未有此回個展之前,張馨儀經已在 Ora-Ora 舉辦過「時拭」( 2022 年),也在香港HZ畫廊舉辦過「Stains of Time」和在香港10號贊善裡畫廊舉辦的「HKFOREWARD20」(均為 2020 年)以及在香港 PRÉCÉDÉE 舉辦的「柔軟的石頭」( 2018 年),藝術家始終在解構之間保持一種謹慎的平衡,也望每一個展覽,能強調藝術所帶來的力量,不只對觀者有所影響,對藝術家本人亦然;只因藝術家能於過程中徹底反思自我、探索自我,並在公開場合中獲得見證。

「時拭迴」張馨儀個展
展期:至9月24日
地址:Ora-Ora, 香港中環荷李活道 10 號大館 3 座 105-107 室

Sign Up to Our Newsletter

Stay tuned to the lates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