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Culture Panel藝文嵌板】傳統傳承 紙紮潮物|寶華扎作 歐陽秉志

~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 父傳子師傳徒手藝 香港將絕跡?

【#Culture Panel藝文嵌板】其他人做的藝術品都怕火燒,怕會灰飛煙滅。偏偏歐陽秉志做的藝術品,就是為了燒掉才做,因為他做的,是給先人獻上心意的紙紮品。這天哈仔拜訪以新潮紙紮做到街知巷聞,寶華扎作的第二代傳人歐陽秉志師傅。他製作充滿玩味的紙紮品,吸引多家媒體關注,包括BBC中文網也採訪過他,連香港設計師學會也稱他為「本地另類設計師」。

紮作是傳統  手藝是傳承

紮作是以簡單的材料如竹篾、紗紙、色紙、絹布等,運用紮作技巧和繪畫筆功製作而成。紮作在傳統節日慶典和民間宗教儀式中扮演重要角色,香港常見的紮作品包括天后寶誕常用到的花炮、花燈、龍、獅、麒麟及各種紙祭品等。紮作承載著不同族群的歷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社會和文化價值。香港傳統的紮作技藝為廣東地區的傳承,而1960年代是香港紮作業的全盛時期。

傳統紮作行業在香港一向是父傳子或師傳徒,手把手傳授。近年紙紮品也多由內地「入貨」,只因價格更便宜,紮作師傅陸續被淘汰,紙紮舖要靠賣元寶蠟燭才得以生存,其後入行人數也極少,行業已幾近式微。歐陽秉志在設計學校讀美術,畢業後一心想做廣告或設計工作,從沒打算子承父業的他,偏偏面試後一直沒有消息。整天無所事事的他就到父親的紙紮店幫忙,那時店裡只是做著傳統紮作。某天他忽發奇想,拿起竹枝及硬卡紙,紮了一架滑板車,掛在店外。怎料不夠幾天,一個剛失去孩子的女人就把它買下了,志哥被她的故事深深撼動,更沒料到自己的無心插柳竟能幫助別人,就慢慢開始以自己的方式做紮作。

傳統傳承 紙紮潮物|【#Culture Panel藝文嵌板】寶華扎作 歐陽秉志

到了2015 年,志哥正式接手父親的生意,成為寶華紮作第二代傳人。他認為是自己選了這行,還是這行選了他?「從畢業後找工作、等消息,當年後生當自己太子仔在店裡行行企企,沒事做就幫忙打雜,送貨到殯儀館、送紙紮品上樓給公公婆婆,買下午茶給老師傅、玩貓。直到1997年回歸,我爸接了200個大楊桃燈籠訂單,之後我自己主動叫我爸教我,因為為了賺外快,這一次教我紮作,也是唯一一次,其實我爸從來不會強迫我做什麼。直到好幾年前我爸身體不適,我寫信強迫他退休,決定去承擔這間店。所以應該是我註定要做這行?」

做紙紮是在世者與逝者之間的橋樑。

歐陽秉志

》》向右滑動以觀看更多圖片

寶華扎作是紙紮博物館  歐陽秉志是藝術家

「做紙紮是在世者與逝者之間的橋樑。做這行業久了,看多了生離死別,體會到一件紙紮能解開在世者與逝者的心結,其實很有意義。」漸漸地,志哥不再抗拒繼承父業,就這樣過了快二十年時間,雖是無心插柳,他已變成潮流紙紮的老師傅。志哥對自己的作品一絲不苟,用心製作,因為他覺得「紮得真,先人收到也會開心。」

》》向右滑動以觀看更多圖片

因著口碑還有他的細心,客人的訂單也愈來愈複雜,愈來愈離奇。早前為客人做了一個星球大戰白兵燈罩藝術品,其後他就因興趣而做了一個黑武士及柯柏文頭盔。志哥做過的訂製品包括:為Beyond黃家駒及at17盧凱彤紮作的電結他連擴音器、一位媽媽為過世女兒訂製的高跟鞋及拉鍊能打開的名牌手袋、一位12歲小孩在生時喜歡抱著睡的Monchhichi玩偶、能換遊戲帶,跟實物一樣大的任天堂紅白機、一位婆婆生前喜愛使用的麵包超人鬧鐘等。這些特別訂製的紮作品,全部也是在世者為逝者獻上的心意,有著一個個感人故事。志哥不久前在Instagram放出一個紮作坐廁,廁板還能掀起,真的是非常獵奇。

Instagram will load in the frontend.

現在志哥不時應邀教授工作坊,例如教人製作大戲頭冠臉譜,還有中秋燈籠,亦曾受邀為貿發局以女裝人體模型製作的旗袍花燈,在維園的展覽中展出。現在他為了另一個展覽而做準備,哈仔很期待看到志哥的展覽,亦拍下了其中一個作品的照片,讓大家可以先睹為快。大家能猜到那是以什麼作主題嗎?

》》向右滑動以觀看更多圖片

要製作一件從沒做過的紮作,志哥會先構圖嗎?「做完資料搜集後,是會畫出輪廓跟大概結構,因為要有骨幹,再來是冥想製作過程跟成品,然後便拿起竹開始紮,再慢慢作(想像之後的步驟)。我爸以前說,紮作,就是邊紮邊作。」而從小就喜愛繪畫的志哥,拿起紙筆隨手就能畫出心中所想,也會在空閑時間讓腦袋放空,在紙上塗鴉,這樣既能讓他做紮作做得累了的頭腦放鬆,也能幫助思考。

傳統傳承 紙紮潮物|【#Culture Panel藝文嵌板】寶華扎作 歐陽秉志

雖說是行業式微,但某些造工技術,還是香港師傅的好。每年天后寶誕,志哥他們每年也是被女人街的商戶指定製作花炮的師傅,他們需要由零開始紮,亦需要按傳統習俗選擇物料和飾物,一絲不苟,度身訂做,非常耗時,成品亦均是獨一無二。

傳統傳承|入行講天分?

志哥感慨「當年店裡那麼多老師傅的時候,我很後悔我沒向他們學習更多。現在說紮作過程辛苦,因為要靠自己摸索。」憑著父親教的基本功,加上自己慢慢摸索的技巧跟他的創意,入行二十多年,自己也成師傅了。哈仔好奇,老師傅有教他行業的傳統忌諱嗎?「最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受傷,自己的血不要沾到紮作品上。以前一輩會說過年過節、生日不要去殯儀館,不過現在也比較百無禁忌了。」

很多人聽到紙紮,往往先聯想到喪事,總是很多忌諱。志哥怕不怕沒人接他衣缽?「當然想,但很難的,想入行的人本來就不多。」這行業工時長,收入也不算多,也不像一般文職穩定,行業也式微,入行人數當然少之又少。曾有年輕人因仰慕他的手藝,三顧草廬,懇求志哥收他為徒。志哥覺得基本功可教,技巧可教,但其他是教不到的,因為其實很講天分。哈仔覺得這樣的傳統文化手藝,要是失傳實在可惜。若有心想傳承下去,即使天分不足,有心做,何時入行其實也不為晚。然而,這門手藝若沒有人的傳承,恐怕真的要失傳了。

傳統傳承 紙紮潮物|【#Culture Panel藝文嵌板】寶華扎作 歐陽秉志

後記:極樂世界是元宇宙,陰司紙是NFT

哈仔之前訪問過MC仁,仁哥說NFT其實就跟陰司紙一樣。先人往生後的世界,就像是元宇宙,燒往那個世界的紙紮品,也就是NFT了。NFT是藝術品,志哥做的紮作品,也是燒給先人的藝術品。你能說出兩者有什麼不同嗎?

關於寶華扎作

寶華扎作於 1963 年由歐陽秉志的父親歐陽偉乾創立。1949 年,只有 20 歲的歐陽偉乾經親戚介紹到中環閣麟街的「金玉樓」學造獅頭金龍紮作,六年後靠著儲起的二千元,在紅磡寶其利街創業。「寶華」的「寶」是當年店舖位於寶其利街的「寶」,而「華」是歐陽先生父親的名字。紮作行業經歷六、七十年代的風光,八、九十年的漸趨式微,「寶華」歷經行業興衰,至今屹立於深水埗福榮街。2015 年,由創作新潮紙紮至街知巷聞的第二代傳人歐陽秉志,接手父親的生意。

Special Thanks|寶華扎作 歐陽秉志師傅
地址:九龍深水埗福榮街2D號地下

Sign Up to Our Newsletter

Stay tuned to the lates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