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S藝術】「都市物種」,由MUSTHAVEKEYS策劃的首個夜間藝術項目,受到熱烈歡迎。繼成功完成第一部分「欲望」後,現在我們即將迎來第二部分「殘像」的展覽,展期為即日起至10月15日。這部份展覽將由藝術家勞麗麗、謝銘思和袁雅芝三位藝術家通過中上環社區街道的歷史變遷和面貌演變,並以藝術家「自身」角度出發,探索「地方」的特性、個人身份的記憶情感聯繫,以及對香港的想像。

今回展覽選址於中環一條歷史悠久的街道上舉行。中環向來被視為香港的「中心」,它位於鬧市的中心地帶,人潮湧動,是商業活動的繁忙區域,同時也容許各種不同類型的空間存在。中環的面貌一直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變遷,這也是香港的真實寫照。新舊交替的贊善里,面朝百年歷史古蹟大館的舊城牆,正好見證着時代的變遷。此刻,街道的工程也無處不在,不少工程依然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某些街道,又將會再次經歷一次蛻變,變得讓我們並不熟悉的,也面目全非,彷彿過去的一切都不復存在。
勞麗麗 —《朝顏》


勞麗麗的作品向來與大自然擁有密切的關係,她不惜走入農地,直接實踐農耕,在農業上的經驗,令她對作品與大自然擁有更多的洞見。今回其作品《朝顏》深入探討藝術家對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相互依存關係的探索,透過她所創作的影像和聲音,讓自身回憶起童年種種片段,思考植物在地區特色、城市景觀,以及個人記憶中的角色。這個作品源自於她的個人經歷,而她正好在過去一段時間,居住在香港中上環區。
在她的回憶中,永利街的休憩公園曾經長滿了牽牛花 — 一種在清晨盛放,數小時後便凋謝的花朵。然而,當她重返這片舊地時,卻無法找到牽牛花的蹤影了。這讓她不禁疑惑,是她的記憶出現了錯誤,還是這些花朵因為某種原因從公園和城市中逐漸消失呢?花,也讓她憶起煙花的輪廓,以及與家人的故事,還有更多的延伸。
謝銘思 —《荷李活道:道活李荷》


謝銘思的作品《荷李活道:道活李荷》靈感來自一條令人聯想到外來植物的街道名稱,並藉此探索香港的開埠歷史、中西文化以及各種傳言、語境和約定俗成之間的碰撞與想像。藝術家特別對「冬青」這種植物的意義以及它與這座城市的聯繫感到極其興趣。
作品以錄像和拓印的形式呈現。錄像部分將各種發現的零碎資訊串聯在一起。而在二聯收據簿單上的拓印部分,則透過複製荷李活道上不同物件的紋理,彷彿線索逐漸浮現,同時凸顯了荷李活道多年來作為古董舊物買賣集散地的獨特特色。這件作品帶領觀眾進入一個充滿謎團和擁有物件敍述性的世界,讓人不禁陷入對歷史的遐想和對文化交融的思考。通過藝術家的巧妙呈現,《荷李活道:道活李荷》彷如引領觀眾再一次走訪荷李活道,來了一次探索之旅。
袁雅芝 —《間尺與玻璃》


袁雅芝的作品《間尺與玻璃》,其靈感汲取於她童年時的回憶,那段短暫卻意義深遠的日子 — 與家人在親戚家寄居的日子。藝術家重返位於中環蘭桂坊榮華里的舊居,試圖追尋過去居住的痕跡和經歷。然而,曾經是「家」的地方,如今已面目全非。她藉作品再次凝視與回憶逝去的的房子,同時尋找與當下時空的連結,探索物種在逗留和短暫停留之間的居住狀態,並探究「家」作為永久或半永久住所空間的定義與意義。
袁雅芝一直以攝影和錄像為創作媒介,作品探討着她與原生家庭之間的關係和紐帶,以及人類與不同物種之間的權力關係。透過她獨特的視角,作品《間尺與玻璃》引發人們對於家庭、歸屬和生命的深思。

在香港這個急速發展的都市中,城市與自然界的界線交織複雜,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係也充滿曖昧。傳統上,城市以「人」為中心,將其他物種視為次要或外來的存在,只能在有限的空間中生存。這些物種在城市迷宮中隱藏於角落,一直扮演著次要角色,成為我們都市故事中的配角。學者黃宗潔長期研究動物議題,他在《倫理的臉》一書中提到,人類和各種物種都需要在擁擠的城市環境中重新定義彼此的空間,彼此的界線不斷重疊,相互交錯。
然而,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是流動不定的,能夠根據生存需求做出妥協、適應和轉變,因此並非二元對立。物種的存在作為符號,不僅反映出人類的慾望,更是一種寓言,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城市的本質,串聯起城市中發生和存在過的人和事件,包括我們由種種變遷所帶來的焦慮和失落。與動物一樣,人類要在這個世界上成功生存,必須不斷面對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挑戰,甚至改變自身以適應不同的環境。這次展覽的作品通過不同的物種,讓我們看到人類作為棲息在都市中的生物,其內心的慾望和狀態。






展出日期:2023年9月20日至10月15
地點:中環贊善里7A號地下
開放時間:星期三至日 / 19:00 – 22:00 / 公眾假期休息
藝術家:勞麗麗、謝銘思、袁雅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