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Culture Panel 藝文嵌板】霓虹再閃 燈火相傳|80 年代霓虹燈師傅 胡智楷

【Culture Panel 藝文嵌板】猶記得小時候的課本總會提及香港有「東方夜明珠」之美譽,要築起香港五光十色的霓虹夜景,不論是酒樓餐廳的七彩燈飾、戲院雀館的華美燈箱、還是極具標誌性的「蝠鼠吊銅錢」,無一不是交織出香港璀璨夜景的「暮」後功臣。萬家燈火,光暉過後,留下不只思念,還有竭力將手藝傳承的工匠:胡智楷師傅。

夜幕低垂  霓虹燈起

近年,不同的樓宇新政策以及頻頻出現的店舖結業潮,令到一塊又一塊霓虹燈招牌消失於大眾視野。每當「熄燈」之際,總會令編輯想起那句「黃昏點亮的霓虹燈業,終成黃昏產業」,曾幾何時大家在彌敦道抬頭向上望,掛滿橫街窄巷的霓虹招牌是大家認路的指標,是和朋友相約的聚腳點,是一個社區的標誌,也是一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有份締造這些回憶的胡師傅,入行是在機緣巧合之下——在他 17 歲那年暑假跟隨父親到工場打暑期工,父親負責霓虹招牌的裝嵌工序,基於高空工作的安全考量,胡師傅只能「留守」地面負責玻璃的製作部分,自此正式踏足霓虹燈業。

八十年代為香港經濟起飛之時,也是霓虹燈業的輝煌時期,要知道在那最鼎盛的時段想入行,向一眾老師傅前輩拜師學藝絕非易事,全因一句說話:「教識徒弟無師父」,肥水當然不能流外人田,幸得當時工場的老闆大方賜教,所以胡師傅也成為少有被相授霓虹燈工藝技術的幸運兒,一做便快將四十載。

「老闆人很好,給我很多時間去學習和練習,而且也很鼓勵學徒多出外見識——因為在屈光管的學師階段其實是不停地『嘥錢』,不論是材料、電費、石油氣費,通通都是沒回報支出。再加上以前的師徒制度並沒有如大眾所想的緊密關係,所以要學滿師真的要靠自律靠練習。」

「那時最難忘是出海參與製作船舫的霓虹招牌。」

人在。燈在

中銀大廈外牆、朗豪坊天台的半圓形球體裝置,大家耳熟能詳的香港地標均出自胡師傅之手,當然師傅的作品不止於此,只可惜更多的早已被一一拆卸。樂天知命的他沒有流露出失落之情,反而認為推陳出新是行業的必經階段,師傅笑言:「舊招牌不走,新招牌不來!」,大眾對審美有要求,單憑霓虹燈的艷麗奪目已經不能滿足商鋪的胃口, LED 燈牌能閃爍能變色,變化多端的技術及較低的製作成本逐漸取代霓虹燈,成商家的招牌首選。

見證輝煌,歷經式微,身處浪潮其中的師傅未見唏噓,反倒是樂觀地認為「霓虹燈招牌愈少,愈顯矜貴愈多人會珍惜,只要有人喜歡,這門手藝便不會消失。」說不定真的如胡師傅所言,當他朝滿城盡是 LED,便是霓虹燈歸來之時。

「還在做霓虹燈的人需要負上責任,把每個作品都做得盡善盡美——讓大家一抬起頭便知道並發現到霓虹燈獨有的美學,自然會被需要會被保留下來,工藝亦自自然然得以傳承。」

編輯後記

夜幕低垂,霓虹閃爍,紅眼睛幽幽的看着人間星河,巨型的霓虹燈招牌在香港所剩無幾,當有日霓虹熄了,世界或漸冷清,或黯然失色。曲終,人不散,燈不滅,這簇與香港街道劃上等號的點點星火自然會找到它的出路。

SPECIAL THANKS.胡智楷師傅@hkneonlightcrafts

Sign Up to Our Newsletter

Stay tuned to the lates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