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 Panel藝文嵌板】「極速人生,潮解F1」|F1賽車評述員丹尼爾
【#Culture Panel藝文嵌板】F1——就算你沒看過,都會聽過。F1被譽為世界三大賽車賽事裡的大明星,由FIA(國際汽車聯盟)舉辦的最高等級的年度系列場地賽車比賽,是當今世界最高水平的賽車比賽,和奧運會、世界盃足球賽並稱為「世界三大體育盛事」。
如果你曾經擁有一個車手夢,目標也許就是成為一個F1 車手,與一眾頂尖的車手駕駛著融合現今最高科技的方程式賽車,在賽道上互相較勁,可說是一個夢寐以求的境界。以往可能大多是車迷,尤其是男性,才會留意F1。除了男車迷以外,近年F1車迷愈趨年輕化同時亦不分性別,它到底為何成為熱潮?哈仔有幸邀請到堪稱香港現時最著名的F1賽車評述員——丹尼爾,一起潮講F1 。
F1潮什麼?
究竟F1有什麼樂趣?如果你是一名資深車迷來說,正如丹尼爾描述:「F1以前可說是一個好沉悶的比賽,現時大家看到F1增添了不少顏色、面向和層次,箇中歸功於Netflix。」早年的F1賽事,就算你沒有看過,亦會從新聞報道中聽過車神Michael Schumacher (米高舒麥加)或是Lewis Hamilton(咸美頓)這兩位傳奇車手的名字。前者被譽為現代最偉大的F1車手之一,後者被譽為歷來最成功的車手之一。

這兩位車手總共贏下14座世界冠軍,可說是長期領先或壟斷了F1。F1是一個講究「金錢」、「技術」及「權力」的競爭,如果只有某個單位(車隊或車手)長期領先或壟斷的話,會令F1變成悶局,更讓比賽失去了競爭性。但丹尼爾以日常生活作比喻:「在沉悶與精彩當中,亦會有一些特別帶趣的看點去吸引你,正如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你能夠調整心態,嘗試從不同角度去鑽研的話,一樣會找到箇中樂趣。」
F1中最吸引的,是「人」的故事。
丹尼爾
Netflix與F1推出的紀錄片《F1: Drive to Survive》正是能夠帶出F1的另一面,「金錢」只是浮雲,「權力」並不是一般觀眾能夠掌握及了解的事,而「技術」方面,除非你有一些機械技術知識,否則也難以充分理解。《F1: Drive to Survive》帶出的,正是丹尼爾在F1中看到而最吸引的,「就是『人』——從各車隊領隊間的磨拳擦掌、各隊車手之間的鬥爭、場內外的互動、車手與他們的團隊夥伴的關係——一系列人性化的故事,能讓一般對F1認識不深的觀眾,可以從『人』的關係去了解F1。」
F1由1950年開始到現在,已超過70年歷史,在不同時期亦出現過不少世界冠軍車手,例如資深車迷都會聽過的Niki Lauda、Ayrton Senna,到近代的有 Michael Schumacher、Fernando Alonso、Sebastian Vettel、Lewis Hamilton以及去年的世界冠軍車手Max Verstappen,還有一些標誌性的戰車等,丹尼爾覺得這些F1歷史雖然有它的存在價值,但這些都已成過去。反而未發生、充滿未知數的未來才最吸引他,近期的就是剛剛開始的2022年賽季下半年的比賽、2023的賽季,以至遠一點的2026年引擎大改例,也讓他充滿期待。丹尼爾以他的人生觀作比喻:「我永遠期待下一秒發生的事情大過於對過往的執著。既成事實,何必深究?不如放眼於未來,就像你看著直播,對賽事的緊張,期待著下一秒即將發生的事一樣。」
F1熱潮再起
為何近年F1潮起來?丹尼爾認為主要歸功於Netflix與F1推出的紀錄片——《F1: Drive to Survive》,丹尼爾戲稱如果從資深的車迷角度來說這一套是最佳的娛樂紀錄片,「資深車迷們抱怨的是Netflix的製作手法,為了節目效果將拍攝片段拼湊剪輯成另一個故事,把車手或車隊領隊都描繪得爾虞我詐一樣,增加了不少『人為的戲劇性』,令車手和資深車迷批評欠缺真實性。」但相反地在平行宇宙的另一面,這些戲劇性的話題反而能夠吸引到一群愛「吃花生」的觀眾,就算可能從未了解過F1的觀眾,也因為這些「戲劇性的花生」成為了車迷,不單令女性車迷增加了,令年齡層擴闊了,市場佔有率也多了。

加上現時F1持有人Liberty Media把美式體育文化加進了F1中,讓F1發展更多元化,像是美國的NBA、NFL、MLS,增加比賽的娛樂性同時,亦從不同角度去發展。例如在上季賽事開始增設了F1 Sprint 衝刺賽,把比賽週末也塑造成嘉年華一樣,增添了不同的元素,令到比賽不再單調,亦令現場車迷也增加不少賽前或賽後的參與度。丹尼爾個人也較喜歡現在F1的製作,皆因小時候收看體育節目都是在ESPN,受到美式體育製作的薰陶,他以評述一場足球比賽為例,「美式體育評述風格比較肉緊,令評述更生動有趣,他們亦喜歡加插一些比賽外的花邊消息,不時『派花生』,令比賽觀賞度及娛樂性大增,而不像歐洲式評述風格,只專注在比賽的描述而比較單調,缺乏氣氛,亦就是因為以上的轉變,令F1近年能夠再潮起來。」
最難忘的永遠是下一場比賽。
丹尼爾
F1與丹尼爾
在香港,如你有觀看過F1比賽的話,丹尼爾的大名相信定必耳熟能詳,他堪稱本港現時最著名的F1賽車評述員之一,但原來他接觸F1的時間並不長,他說:「有時候人生就是這樣,一道門關了,就會有另一道門向你打開。」約於2003到2004年當ESPN再次回歸香港收費電視,需要招聘在地評述員,丹尼爾在機緣際遇下成為其中一員,起初都是主持一些體育雜誌節目,其後得到賞識,開始評述直播賽事。丹尼爾憶述起初是評述Moto GP賽事為主,其後才正式開始踏上F1的評述生涯。
F1的賽程有時很緊密,這個週末比賽完結,接下來下週便已經要到另一個地方比賽,但期間亦會有大大小小的事情發生,像是各車隊為戰車進行的更新、場外角力、賽會新聞等大量資料湧現,衝擊著評述員的大腦,考驗評述員的賽前準備處理,丹尼爾輕鬆說了一句:「Less is More!」面對大量資料,他學會了「斷捨離」,因為網絡世界要得到資訊實在太容易,甚至會多到泛濫,如果不懂取捨,去到最後欠缺自身分析,最後吃苦的總是自己。所以對丹尼爾來說,「面對大量資訊不要太貪心,先學會分析,學會取捨,做到『斷捨離』才是真理。」
被問到現時的F1評述生涯中,最難忘的經歷,丹尼爾亦以人生哲理回答:「最難忘的永遠是下一場比賽。」而他亦認真去說最難忘的經歷不是比賽戰況有多激烈,亦不是車手在比賽中突破自己的里程碑,丹尼爾最喜愛的是「人的故事」,而最難忘的,就是在比賽中出現的「死亡直播」,眼見著車手當刻離去,往往成為了畢生最難忘的經歷。他從事評述生涯中,雖然曾經歷不少這種情況,但每次再有這些畫面出現,想到事故者的家屬亦可能在收看中,當刻心裡還是會戚戚焉,會難受,但因為工作關係,個人感受不能外露,但亦要如實地評述當刻畫面,如何駕馭當刻情況,便成為了難忘的經歷。
回到他以人生哲理去解釋為何最難忘的是下一場比賽,因為現實中體育比賽版權重溫只有一星期,過了就會消失於世上,就如煙花一樣,雖然是短暫,但是璀璨奪目,所以丹尼爾對下一場比賽,永遠充滿期待,迎接著緊貼下來的變化,令他感到實在,亦是他活著的指標。
丹尼爾除了在電視上評述F1比賽外,亦有在YouTube、Patreon和Clubhouse 上分享和介紹F1的相關資訊,分享給大家,原來起初因為準備賽事評述前做下了一堆「功課」,但在直播當中並不能夠完全分享,但又不想把這些功課浪費,所以便開設自家頻道,跟車迷們開心分享,讓車迷可以交流研究,亦令丹尼爾可以從車迷的問答中,能夠獲得額外的知識,找到自己的不足,探索未知的領域同時能夠增值自己,有所得著。
最後,可能你會問,如果想進入F1這個坑,應如何開始?丹尼爾答你:「首先建議你打開Netflix,看一遍《F1: Drive to Survive》,如果你看完都吸引不到你,就請你忘掉吧!」
Special Thanks|丹尼爾 @mrdan91
丹尼爾 YouTube
Wardrobe|AigleHK @aigle
Makeup|Kinny Lee
場地提供|HUSTL. & Neo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