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Panel藝文嵌板】容許編輯先在此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的興趣是什麼?」也許是運動,是唱歌跳舞,又或是唱歌跳舞加打功夫⋯ 今天要介紹的 Bon Ho(幫兇)何俊希,是位愛畫畫,同時痴迷於粵劇文化的肖像畫家。然而,他的興趣不只是流於興趣,是將兩者糅合再加以鑽研,集結現代創意與傳統工藝,更首創名伶肖像畫結合可拆式珠寶裝置藝術品⋯
♥在妙筆生輝背後,單純是一顆太愛粵劇的心,那麼,我們一起來看看幫兇與粵劇的「愛情」故事吧♥
.情迷大戲.
不少人都好奇為什麼這位年青人對粵劇會如斯著迷,你以為答案是家人嗎?不,但也與家人有關。「小時候,外婆外公住在牛頭角下邨,每年農曆七月的盂蘭勝會都會搭戲棚,有很多小食店和攤檔,但最吸引我的反而是在棚內演粵劇的人。」Bon 形容當時跟粵劇的關係,就好比嫦娥與后羿,一年才有一次碰面的機會,份外讓他心心念念。問及他是什麼時候意識到這種喜歡?他說是明明自己無法理解台上在幹嘛,但仍然會目不轉睛地「坐定定」看戲的時候。
「嗰時以為做大戲嘅人個樣天生係咁,後來先發現佢哋係演員。」
講到粵劇名曲,相信讀者必定會答是《帝女花之香夭》,而 Bon 最喜歡的也正是這部經典。「一句『落花滿天蔽月光』,已可看出從前的詞是多優美。」別人的童年是看卡通片,但他則是跟著家人到唱片舖,逛著粵曲類別的走道,一手拿起雛鳳鳴劇團的電影版《帝女花》。這張 VCD 陪伴著 Bon 的整個小學生涯,注定他與粵劇結下不解之緣。在緣份的光環下,Bon 向我們分享一件趣事⋯「小時候經常在家聽到外面有鑼鼓聲,一直在 FF(幻想)是附近有人在做粵劇,後來發現原來只是圍村做白事『打齋』。」編輯聽了也不禁笑了出來,這個小孩是到底有多愛大戲呀?
外界對粵劇的既定形象是「老套」,是上了年紀才會喜歡的嗜好。成長不免被洪流洗刷,明明小時候在戲棚裡會因看粵劇而被稱讚,長大後卻反倒不敢將喜好訴諸於口。「因為我覺得自己有點異類。」幸好,粵劇所帶給他除了是滿足耳目外,更讓 Bon 領悟到傳統藝技的博大精深,唱、作、打、妝、頭、服,項項都不易,這使得他後來反而想將粵劇文化宣揚出去。
.珠光寶氣.
喜歡畫畫和喜歡粵劇,是可以分割開來的,但自小就喜歡繪畫的 Bon 卻希望透過畫筆,描繪出一幅幅唯肖唯妙的名伶肖像。「以前會叫家人買《粵劇週刊》,然後跟著裡面的照片來畫。」修煉畫功時,自然會越畫越像真,開始讓 Bon 陷入迷思 — 為什麼別人不看照片,而要看我的畫作呢?



喜歡看粵劇的人,是看一種精緻。
曾任珠寶設計師的 Bon 意識到從由服飾、化妝到閃閃生輝的頭飾,都是在賣一種一絲不苟的精緻度。於是,他萌生起在畫作上製作立體頭飾的念頭,他跟隨了一位粵劇頭飾大師上了一天工作坊,當時雖然只是學用金屬押花,但事後他卻用了這套「武功」演變出千千萬萬種變化。
早前在銅鑼灣舉辦過畫展,展出過他的得意之作《楔子》,是一幅以珠寶特製的立體鳳冠作品,鳳冠不僅以傳統戲曲頭飾手藝製作,配上彩線、閃片和水晶等材料人手穿製而成,亦將珍珠及白鑽海藍寶心口針融入創作,將藝術品推至另一層次。Bon 對於推廣粵劇的規劃藍圖裡,打算延展到數碼層面,或將古今穿越融合,令粵劇一步步脫去陳舊之名。比如以《鳳閣恩仇未了情》為靈感,Bon 笑稱如果把《送別》放到現在的話,大概不是送船,而是變成送機了,於是就將劇中角色畫進出香港國際機場,有趣有趣。
歸根究底,Bon 也只是希望憑藉一己之力,將粵劇好好傳承下去。「沒看過粵劇的人,是很難叫他們買票進院看三小時粵劇的。」然而,若遇到個愛畫之人,剛好遇上他的作品,就可以借助畫作讓大眾吸收粵劇元素。Bon 小時候因膽怯而沒有去學,長大後有幸跟隨粵劇名伶參演折子戲,但有感自己始終未必屬於演戲範疇,還是覺得以觀眾身份支持粵劇就可以。
粵劇沒變,但想推廣的人一直在變,變得更有心,更有創意了。
願你的金絲銀線 珍珠寶石 繼續輝映著那顆熱愛粵劇的心
SPECIAL THANKS.BON HO @ART.LOONG
DIRECTOR.HIUMINGS @HIUMINGS
EDITOR.FUNGS @RRICORICO
VIDEOGRAPHER.HIUMINGS @HIUMINGS, TSE CHUN, WILL.CHAN
POST-PRODUCTION.TSE CHUN
VOICE OVER.4LUM @4LUM
DESIGN.LING LING @0101_LEX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