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Interview

Interview

【Culture Panel 藝文嵌板】血脈相連 羈絆相牽|紀錄片《毋親》莊⽟琳導演 與 ⿈英⾶監製
【Culture Panel 藝文嵌板】一家團聚並非必然,有些人窮一生也未必能找到至親。紀錄片《毋親》講述一位年輕女鐘錶師尋親的故事,一段跨越港泰的母女情緣,解開一個「釋懷與執著」的結。這次邀來《毋親》的導演莊玉琳和監製黃英飛,為我們揭示當中的因與緣、血與脈。 故事⼤綱:阿 B 半歲時,泰籍母親 Suwanna 離她⽽去,遺下三姐妹由姑姐撫育長⼤。長輩的偏⼼令阿 B 的童年過得並不快樂,成長路上變得很保護⾃⼰,後來更患上抑鬱症。母愛的缺席令她在情路上跌跌碰碰;幸運是與⽼錶匠羅師傅的忘年之交,令她重拾溫暖。手執⼀張母親舊照,面對三⼗年後的久別重逢,是團圓救贖,還是故事的真正開端? 緣起 緣散 緣延續 籌拍一部紀錄片不是易事,前中後期需時可以年計,而《毋親》之路亦非一帆風順。《毋親》前身緣起於導演⿆啟聰籌拍⾹港寫實紀錄⽚ 《尋宗•尋鐘》,然⽽⿆導演突然猝逝,及後⿆導演之愛徒莊⽟琳導演接⼿《尋宗•尋鐘》,但在過程中卻發掘出另⼀個關於「尋覓」和「緣分」的往事,也就成了《毋親》。始於樓梯底的交織,終究演化成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女主角豈止是輸在起跑線,她簡直是從半歲起就報銷了整個人生。」 拍攝這部紀錄片的過程縱然迂迴,也不及故事主人翁的命途多舛。「一般尋親片是尋到人就完結,但這個故事像是從尋找到母親後才開始。」莊導演認為尋親只是一個過程,背後的愛恨和血脈交纏才是主軸。 說書人 鐘錶師 老友記 缺乏家庭溫暖的女主角,遇上儼如父親的老師傅,這對忘年之交也是此紀錄片裡無法忽略的一塊。團隊在挖掘的過程中,發現羅師傅是被鐘錶業所耽誤的說書人,他喜歡筆錄各式各樣的故事,那當然阿 B 的人生也是師傅筆下的篇章,這讓導演和監製對他們更感興趣。命運相互交錯,不只限於主人翁與其母親,更牽扯到師徒二人。 「由於她從小沒有父母庇蔭,因此羅師傅對她而言,是種對長輩的投射。」- 莊導演 距離與親近的落差 千里尋親,靠的僅是一份幻想。對主人翁來說,她與母親素未謀面,到底對方是怎樣的人?然而,當上天把重遇母親的機會帶到面前時,是害怕?是期待?大概是將過往翻出來的折騰。可能大家會覺得既然戰勝了時間和命運,甚或團隊已替她解決了疫情禁飛泰國的問題,為什麼主角依然未能踏出第一步? Previous Next 「當時已安排好她去泰國,但她因為自信心不足而不敢去,怕回來會出事。」 心心念念的尋親任務完成,卻發現與期望有了落差⋯ 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根,而成長經歷對她的影響,是無奈感也是對現實的逃避;另一邊廂,一位母親面對的不得已,影響了主人翁整個人生,但換個角度可能對母親來說只是生命中的冰山一角。拍攝團隊深知旁人是沒法完全理解她們內心掙扎,所以唯有將最多的情感盡力拍下來,讓觀眾都明白且行且珍惜之理。  願 有緣之人終於團圓 一切羈絆終得解脫 SPECIAL THANKS.莊玉琳導演 & 黃英飛監製 DIRECTOR.HIUMINGS @hiumings PROJECT DIRECTOR.CONSTANCE EDITOR.FUNGS @rricorico VIDEOGRAPHER.HIUMINGS @hiumings, TSE CHUN, WILL.CHAN POST-PRODUCTION.TSE CHUN DESIGN.LING LING @0101_LEXXI
【Culture Panel 藝文嵌板】改編台灣小說電影《人魚紀》從國標舞看大城市單身女性的孤獨感|新晉女導演黃綺琳專訪
【Culture Panel 藝文嵌板】近年本地電影業百花齊放,單計去年上映的港產片已有二十多套,大部份更是由首次執導長片的新導演執導,令影壇增色不少,新舊碰撞底下刷出讓人喜出望外的新火花。芸芸新晉導演中,不得不提憑首作《金都》獲第 39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新晉導演獎的黃綺琳(Norris Wong),初次執導就收到這樣的成績單,絕對是極其大的肯定及榮譽。2019 年完成《金都》拍攝後,Norris 獲得了第 56 屆台灣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的提名,從那時起就萌生對當地電影產業的興趣,2020 年毅然決定移居台北,自此生活工作兩邊走。早前,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公布了入選第 21 屆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21)入圍發展中電影計劃(IDP),當中的《人魚紀》,正正找來現居台北的 Norris 負責執導。 李維菁筆下的城市 孤獨感 《人魚紀》改編自台灣作家李維菁生前最後一部小說作品,內容講述一名單身女子初學國標舞,在跟老師的雙人舞步之間,體驗親密又疏離的關係。「當初是監製主動帶這本書找我,因為他們看完《金都》後覺得我的調子與這本書很符合。」台灣導演數目絕不比香港的少,又有甚麼非她不可的原因,促使台灣團隊找來當時初出茅盧的新晉導演 Norris 來合作呢?擔任製片及監制的林欣怡認為台灣的女導演擅於把題材挖得很深入,但腔調會較為嚴肅一點,而香港導演最厲害之處,就是源自於自身的養份,置身於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能夠把城市中疏離的人際關係及內心孤獨感拍出來,「李維菁有幾部作品也曾被改編成電視電影,但也跟原著的痛調不太一樣,因為她的文字裡其實有一種獨特的痛調,裹面隱藏著傷痕及痛苦,包括在城市中渴望及不可得的東西,可是她不會用一個很沉重的方式去表達,即使在寫愛情上的痛苦,她都會用幽默有趣的方式,所以一直到我看《金都》的時候,終於發現到有一個華語女導演切入故事的方法跟我讀李維菁的作品時,所感受到的是一樣的。 機緣。巧合 從未學習過跳舞的 Norris 在加入這個計劃前,湊巧因為另一個與張婉婷導演合作的項目而開始接觸舞蹈,在台灣也有趁機上國標舞課,這成為了她接受這次邀約的最大契機,「單身女子在台北舞蹈學校跳國標舞,苦於找不到舞伴的狀態,跟我自己的處境相當吻合,因為課堂上大部份學生都是退休人士,跟我年紀相約的女生少之又少,要找到年齡相約或身高相似的男舞伴是相當困難的事。」Norris 與出版社面談後更意外發現原著作者一直也想將自己的小說改編成電影,甚至提及過希望由香港導演執導,這份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共嗚感及緣份讓她對這個計劃產生強烈興趣,在種種機緣巧合下,便造就了這次的跨地合作。由於《人魚紀》是作者的遺作,情節上也不盡完整,所以 Norris 也有找一些台灣編劇去共同創作之後的故事。 「電影最主要會捉住小說中那種城市感,以及女性在母親身上所受到的性壓抑,導致主角在跳舞及生活上會有怎樣的表現。」 雖然台灣與香港的文化相近,但當中也有一些相異之處,令到 Norris 最為不適應的,就是台灣人與香港人時間感上的不同。「在香港拍劇,一集平均會拍四至五天,但在台灣可能十天才拍好一集。大家的著眼點不同,在香港拍電影可能預算上較緊絀,需要在計劃的時間內迅速完成,但台灣則著重表達創作者的想法,拍攝上會需要更多時間,加上台灣地大,轉換場景也錢花費更多時間。」 說書人的堅持與初心 . . . 身處台灣三年,面對五光十色的新環境,卻依舊沒有把香港的痕跡在她心中抺去,人在異地也堅持自掏腰包揼本拍香港電影,為的絕非名聲榮銜,而是創作者秉持的初心,「我個人比較貪心,剛剛也自資了一部長片《填詞撚》,都是以香港故事為主題,始終想繼續說香港故事及做廣東話的影視作品,也可能是文化上的差異,國語不是最能夠表達自己想法的媒介,所以貪心一點會想同時接觸兩地的作品。我又沒有問自己為何這麼辛苦都要自資拍電影,可能就是想說故事的慾望大得只想把事情做出來再作打算。」小眾題材往往難以吸引投資者及市場的目光,但為了在現實中平衡夢想,Norris 寧可多接編劇的工作,再用這些收入發展自己的興趣,這種強大而倔強的決心,大抵都是出於對香港的愛吧。 「我又沒有問自己為何這麼辛苦都要自資拍電影,可能就是想說故事的慾望大得只想把事情做出來再作打算。」 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在政府機構創意香港及電影發展基金支持下於 2000 年首辦,致力為亞洲電影人提供平台,發掘更多元的機會。HAF 今年選出約 28 個發展中項目及約 15 個製作中項目,並會邀請製作人於為期三日的投資會,與過千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者、製片人、發行商和買家洽談合作,為入選電影提供資金上的協助之餘,也能確保在國際市場上的曝光率。團隊期望明年內能夠正式開拍,不過距離上映言之尚早,就讓我們好好期待一下這部作品的成果。 SPECIAL THANKS.黃綺琳 @norris_wong_official、林欣怡、姚聖洋@albertsyao、HAF21@hkiffindustry TEXT.ICY VIDEOGRAPHER.HIUMINGS POST-PRODUCTION.HIUMINGS
年華十七 浴火重生|HUSTL. issue #MAR 2023 封面人物 泳兒 VINCY CHAN
【#HUSCover】十七年,初生嬰兒也快中學畢業;十七年,從被掌聲擁抱,繼而待在幽谷⋯於樂壇打滾的年歲,轉眼就過的十七載,等待,到終於不記得等待,憑藉擁抱自己的瘡疤,直視恐懼從而成了無懼的鳳凰。浴火重生過後,是蓬萊,也是在提醒我們,在冷酷的世界裡,誰也能成為自己的一團火苗。
【Culture Panel 藝文嵌板】霓虹再閃 燈火相傳|80 年代霓虹燈師傅 胡智楷
【Culture Panel 藝文嵌板】猶記得小時候的課本總會提及香港有「東方夜明珠」之美譽,要築起香港五光十色的霓虹夜景,不論是酒樓餐廳的七彩燈飾、戲院雀館的華美燈箱、還是極具標誌性的「蝠鼠吊銅錢」,無一不是交織出香港璀璨夜景的「暮」後功臣。萬家燈火,光暉過後,留下不只思念,還有竭力將手藝傳承的工匠:胡智楷師傅。 夜幕低垂  霓虹燈起 近年,不同的樓宇新政策以及頻頻出現的店舖結業潮,令到一塊又一塊霓虹燈招牌消失於大眾視野。每當「熄燈」之際,總會令編輯想起那句「黃昏點亮的霓虹燈業,終成黃昏產業」,曾幾何時大家在彌敦道抬頭向上望,掛滿橫街窄巷的霓虹招牌是大家認路的指標,是和朋友相約的聚腳點,是一個社區的標誌,也是一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有份締造這些回憶的胡師傅,入行是在機緣巧合之下——在他 17 歲那年暑假跟隨父親到工場打暑期工,父親負責霓虹招牌的裝嵌工序,基於高空工作的安全考量,胡師傅只能「留守」地面負責玻璃的製作部分,自此正式踏足霓虹燈業。 八十年代為香港經濟起飛之時,也是霓虹燈業的輝煌時期,要知道在那最鼎盛的時段想入行,向一眾老師傅前輩拜師學藝絕非易事,全因一句說話:「教識徒弟無師父」,肥水當然不能流外人田,幸得當時工場的老闆大方賜教,所以胡師傅也成為少有被相授霓虹燈工藝技術的幸運兒,一做便快將四十載。 Previous Next 「老闆人很好,給我很多時間去學習和練習,而且也很鼓勵學徒多出外見識——因為在屈光管的學師階段其實是不停地『嘥錢』,不論是材料、電費、石油氣費,通通都是沒回報支出。再加上以前的師徒制度並沒有如大眾所想的緊密關係,所以要學滿師真的要靠自律靠練習。」 「那時最難忘是出海參與製作船舫的霓虹招牌。」 人在。燈在 中銀大廈外牆、朗豪坊天台的半圓形球體裝置,大家耳熟能詳的香港地標均出自胡師傅之手,當然師傅的作品不止於此,只可惜更多的早已被一一拆卸。樂天知命的他沒有流露出失落之情,反而認為推陳出新是行業的必經階段,師傅笑言:「舊招牌不走,新招牌不來!」,大眾對審美有要求,單憑霓虹燈的艷麗奪目已經不能滿足商鋪的胃口, LED 燈牌能閃爍能變色,變化多端的技術及較低的製作成本逐漸取代霓虹燈,成商家的招牌首選。 見證輝煌,歷經式微,身處浪潮其中的師傅未見唏噓,反倒是樂觀地認為「霓虹燈招牌愈少,愈顯矜貴愈多人會珍惜,只要有人喜歡,這門手藝便不會消失。」說不定真的如胡師傅所言,當他朝滿城盡是 LED,便是霓虹燈歸來之時。 「還在做霓虹燈的人需要負上責任,把每個作品都做得盡善盡美——讓大家一抬起頭便知道並發現到霓虹燈獨有的美學,自然會被需要會被保留下來,工藝亦自自然然得以傳承。」 編輯後記 夜幕低垂,霓虹閃爍,紅眼睛幽幽的看着人間星河,巨型的霓虹燈招牌在香港所剩無幾,當有日霓虹熄了,世界或漸冷清,或黯然失色。曲終,人不散,燈不滅,這簇與香港街道劃上等號的點點星火自然會找到它的出路。 SPECIAL THANKS.胡智楷師傅.@hkneonlightcrafts
HUSspecial-x-UNIQLO-UT-新任創意總監河村康輔|「希望UT不僅只是印花T恤這麼簡單」
HUS專訪 x UNIQLO UT 新任創意總監河村康輔|「希望UT不僅只是印花T恤這麼簡單」
【#HUS專訪】簡約日系時裝品牌 UNIQLO 由柳井正於1984年創立,憑藉其大眾化的設計、高 CP 值的品質與親民的價錢成功俘虜男女老少的心。而品牌其中一個最出名的系列,相信非UT莫屬。UNIQLO早於2003年時首度推出印花T恤,5年後正式命名為UT系列,經常與各大知名品牌、設計師、藝術家、影視及遊戲公司合作,將流行文化融入塗鴉設計,推出各式各樣的T恤系列,讓普羅大眾愛不釋手。 身為日本拼貼藝術家及平面設計師的河村康輔(Kosuke Kawamura),擅於以解構及破壞的方法將原創作者的印刷作品進行二次重建,利用堆疊的方式拼接出大膽創新的作品,暗灰的風格充滿個人特色,早於2019年時更與 UNIQLO UT 結下良緣,合作推出《龍珠Z》聯乘系列,去年河村康輔獲 UNIQLO 任命成為品牌的創意總監,由街頭文化走向主流時裝品牌,到底會為 UT 帶出怎樣的新火花?未來的聯乘系列又會走向怎樣的發展?今次哈仔有幸邀請到河村先生進行網上訪問,為大家透露未來UNIQLO UT系列的走向。 哈仔:你曾在2019年時與UNIQLO合作推出《龍珠Z》聯名系列,之後這幾年裡有甚麼契機令你成為UT的創作總監? 河村康輔:擔任創意總監前我並沒有意識到 UT 的分類如此精細,只單純被我認為「酷」的東西所吸引,沒有太在意它們的類型。作為消費者,我從很早期就知道 UT 這個系列,而我認為UT最厲害之處是,是它 20 年來持續製作出跨越各種文化的 T 恤。上任 UT 的創意總監後,我會特別關注的是印上圖案前的 T 恤版型會如何改變身體型態。 作為開始,我們只把這個元素注入 UT 系列的其中一部分。之後我想繼續與不同知名度的年輕藝術家和設計師合作創作 UT,繼續構想只有我才能提出的想法。 Previous Next 哈仔:擅長拼貼藝術的你,未來會推出更多拼貼款式或出自你設計的 UT 嗎? 河村康輔:現在我專注於系列的整體方向,我目前無法作出任何實質的答案關於未來的藝術參與,不過肯定的是,即使成為了UT的創作總監,我的風格也不會改變。不過在我加入之前,我只單純粹以藝術家身份創作出我的作品,再交由UT的設計師來接手工作,但現在的我會從製作的角度來判斷圖案是否適合印上 T  哈仔:過往推出的聯名系列都是一些較為廣泛及大眾化的品牌,未來會更在地化去針對不同地域尋找一些當地藝術家合作(例如香港、台灣、中國)?例如是哪些藝術家? 河村康輔:我認為亞洲文化目前現在很有氣勢及風格,也有能力衝出國際,出現了很多年輕一代的藝人,例如是韓國NewJeans。亞洲藝人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不僅唱得好、酷或可愛,也有完善地展現自己能力的方法。 Previous Next 哈仔:以往推出的UT版型上改變都不太大,未來會在版型、材質及剪裁上著手作出改變嗎? 河村康輔:作為消費者,我從很早期就知道UT系列,而我覺得其厲害之處,是在於它二十年來都不斷製仍出各種跨越不同文化的 T 恤,我認為這就是它最主要存在的理由。我希望以藝術家的身份背景去保留 UT 作為傳播這種文化的基礎,同時創作出只有我能想到而又出乎意料的系列。接到這份工作後,我第一個問題並非關於圖案設計,反而是「這款版型可以修改嗎?」 “THE MESSAGE UT” 和 “Skater Collection UT” 同樣是新的系列,我希望會有更多人因其面料和款式而穿上它們。 哈仔:新系列UT的風格上會有怎樣的不同?除了在設計上的變化,會賦予UT更深遠的文化內涵或意義嗎? 河村康輔:UT偉大之處在於它不斷推出各種類型的合作,我希望它不僅只是印花T恤這麼簡單,而是一個讓大眾了解陌生文化的平台。 UNIQLO UT 系列一向以穩打穩扎的大眾化設計及剪裁取勝,現在加入了河村康輔這位創新破格的藝術家,相信會為大家帶來令人有眼前一新的系列,大家可以好好期待一下這位「新鮮人」帶來的火花。
HUS專訪 | ALFRED X KIT WAN 《in the round》舞台服飾訪問
【#HUS專訪】在過去的 2022 年尾,大大小小的演唱會讓眼睛和耳朵都靜不下來,簡直是視覺和聽覺的饕餮盛宴——同時也讓作為舞台服裝設計師的 Kit Wan 分身乏術。相信大家都對 Kit Wan 這名字並不陌生,作為逐漸征服舞台的設計超新星,不論是奪目的舞台服飾還是浮華繁雜的裝置藝術,在他手上都能弄出別出心裁的華美配搭。 早前一連兩場的許廷鏗《in the round》演唱會,Alfred 與 Kit Wan 緊密合作,在 Alfred 憑歌訴說人生之外,Kit Wan 也借衫寄意。如 Alfred 所言,每個人都對《in the round》有不同的解讀,就讓我們來看看 Alfred 和 Kit Wan 如何解讀今次演唱會的舞台服飾。 1ST COSTUME: 如果沒有輸家,,其實贏家都不是贏家  Alfred :「這套衣服其實出現了一些預期以外的驚喜!在初期的採排時披肩意外脫落在地,反而變成了最後『半披搭式國王的披肩』的出現,最後散落在舞台上的披肩同時構成一個很貼合主題的畫面——像是卸下身上的束縛一樣。另外的桂冠配飾亦一樣,除了桂冠是特別訂製之外,同時我也賦予了特別意義於此:在《修羅場》中不分輸贏不分高低,需要放下的是桂冠冠冕。放下的桂冠在《慌》中自愛地戴上,有首尾呼應的感覺。」 Kit Wan:「這套衣服是以拿破崙為設計靈感,想 Alfred 以一個滿懷傲氣的形象出現,但其實正如 Alfred 所言『如果沒有輸家 其實贏家都不是贏家』,像拿破崙的一樣,獲得愈多的成就,內心的『邪念』也慢慢隨之形成再逐步被其吞噬,在這套衣服之後連貫上下一套主題樂園玩偶服裝,鋪排了一整個表演的脈絡。」 2ND COSTUME : 喜劇中的悲劇人物——帶點兒黑色幽默的效果 Alfred :「這套是我最為喜歡的一套,因為蘊藏了特別的意義和進程在內。最初試衫時是全黑色,經 Kit 不停地修改,加添上造舊的效果,玩偶的臉龐也像是中了幅射般扭曲,整套衣服感覺經歷了一場戰爭,不論是製作的過程還是最後的成品都令我非常意外和滿意,當中的『反諷』感完美配合了《亻言》這首歌的理念。」 Kit Wan:「這一套衫所呈現的是『憤怒』及『陰暗面』情緒,第一眼看到你會聯想到主題樂園的人偶——儘管他們帶給大眾一個開心的表面,但他們內在也未必如一——而這套衣服就是想呈現一個『喜劇中的悲劇人物』,帶點兒黑色幽默的效果給觀眾。這套服飾經過不同的修改,當中的發展配合上舞台的燈光和效果可以更成熟地表現,多虧了團隊間的互信,不同的方案都做得比預期更好。」 3ND COSTUME : 將「水的循環」這意境定格在這套服裝 Alfred :「這一套給予我很特別的感覺,看到實物後我覺得很誇張,Kit Wan 真的把設計圖『神還原』成實體。在試身過後仍不停的進行改良,例如因應舞台氣氛的需求和設定,把裇衫更換成更飄逸柔軟的材質以配合《in the round》舞台上的紗幕。穿上後與我喜歡的東西沒有違和感,「水的循環」這概念得以完美呈現。像是『雲層』與『霧』的想念,Kit Wan 都把它們具象化。」 Kit Wan:「今次演唱會的設計以情緒及畫面作為主導的媒介,與我平常設計的步驟很相似。今次《in the round》以情緒轉折類比水的變化循環,而這一套衣服我認為是最有詩意的,材質用了漸變色的真絲且由人手一層一層剪出來。因為我們希望展現出 Alfred…
男團當道 終於喺度|HUSTL. issue #FEB 2023 封面人物 FINALLY
男團當道 終於喺度|HUSTL. issue #FEB 2023 封面人物 FINALLY
【#HUSCover】網絡上不乏許多雞湯專頁分享一篇又一篇的勵志短語,告訴我們「學習接納自己」、「大膽去做自己」,但好像忽略了最根本的問題:你認識真正的自己嗎? 面對自己首先要真正去了解自己,不妨先聽聽內心最深層的呢喃。今次 7 月份的封面人物,我們請來在星途上經歷過各種起伏跌宕的許廷鏗 Alfred,談回顧、訴展望,暢聊此刻。
【Gear Up!】未知數是這行業最好玩的事|Hairstylist Ritz Lam
【#Gear Up!】香港這座小小的城市,從來都不缺乏才華洋溢的設計師,奈何可以發揮的空間相對地較少,就如在密密麻麻的石屎森林中狹縫中求生存。不過在 Ritz Lam 眼中,創意舞台遠比想像中還大。 大製作 與細藝活 天馬行空的髮型設計、大膽繽紛的創新髮色、將三千髮絲變成最矚目的焦點,要說 hairstylist 是藝術家也不為過。當 Ritz 向我們展示過往的藝術風格的作品時,儘管編輯不是行家也看得讚嘆連連。大至與壁畫藝術、日本動漫等跨文化的結合,小至較「入屋貼地」的塑型理髮,每一次嶄新體驗和交流都能為 Ritz 帶來的精益求精的動力。 「時至今日我每一刻仍然在學習。」 Previous Next 把藝術帶上舞台還是放入生活;將手藝加諸於明星還是之於普通人,Ritz 同樣將之視為擴展視野的交流。當問及最難忘的作品,他就表示在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難忘時刻:難忘的不一定是作品,反而是不同階段的轉變過程。 多年來 Ritz 都未停止探索的步調,「以前有一段時間專注於 Art 風格的創作,不過最近想回歸日常生活元素,不論是瀏海、剪裁、顏色,務求令所有細節更精緻,把生活化更細緻化。」 心靈 自然手巧 長嗟或短嘆,或者不可給你選,但瀏海或鬈髮當然能自選(好吧,單憑數句《洗剪吹》的歌詞便曝露了年齡),然而青絲百縷,要留長還是剪短最重要的便是與髮型師好好溝通,才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髮型——並非單純「好看」這麼簡單。 「要做到好大反差的改頭換面其實不難,但所謂的『適合你』就需要考量客人的興趣愛好、生活習慣、衣着打扮或者職業等,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面對心大心細的客人便需要循循善誘。」髮型師要與客人達成共識,很多時都要靠髮型師「聊天」的功架,作為資深的星級髮型師,Ritz 甚至能透過對方一些小動作或身體語言便做到觀微知著,不愧是常與明星們打交道的能人巧匠。 「當有人肯在你面前坐下,就已經是出自對你的肯定和信任。」 一雙手在髮絲間輕撫細弄便能造就出讓人煥然一新的造型,不知有多少人想把髮型師的「神手」帶回家。但聊着聊着,令編輯佩服的不只是 Ritz 那當行出色的巧手——常說的別具匠心,不只是技術層面上的構想,全心全意投入去愛自己的工作才能稱之為「匠」。 令編輯不禁想起一句話: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總會閃閃發光。 Previous Next 2023 潮流趨勢 在疫情橫行的這些年間,當大家的樣貌被口罩所遮蔽,自然就把打扮的重心放於髮型之上。相信不少人都想知道來年的髮型流行趨勢,Ritz 認為接下來髮型時尚將會着重於「造型感」以及「顏色」之上,若果想更彰顯個人風格,不妨嘗試不一樣的髮色或者利用不同的髮飾進行搭配。 正如 Ritz 所言,在這個社交媒體盛行的年代,要在網絡找打扮靈感也只需隨手打開一個 app 便足矣,或許在大家看到這篇文章時,大數據早已把「髮型」「潮流」「改造」等資訊推送到眾人眼前,編輯期待看到大家改頭換面成為嶄新的姿態,迎接 2023 新一年! Ritz Lam 作品: Previous Next 留給想入行的新人們的建議: 最緊要夠鍾意。當你看到別人在努力在進步時,自己便不應停下腳步,心態好便要搵方法求變,反之亦然。 編輯後記 不知大家要描述別人的「第一印象」會從何說起?或是外貌或是談吐,想必是對方最為出眾或是自身的工作而牽動的「職業病」——身為髮型師的 Ritz Lam,答案固然是「髮型」。所以在訪談中,不難發現 Ritz 的視線目光有時會不由自主地望向編輯的頭髮,當實屬意料之內的事,不過觀察到別人的「觀察」也令今次的訪問添趣不少。 SPECIAL THANKS.Ritz Lam @ritzlam VENUE SUPPORT.K11 Musea Hair Corner  @leonardo3_hair_corner TEXT.MANYI PROJECT DIRECTOR.CONSTANCE VIDEOGRAPHER.HIUMINGS @hiumings , TSZ LUNG POST-PRODUCTION.HIUMINGS
【DingDong】「每個人都是人生的 Slasher 」— 樊沛珈 Gi
【DingDong】樊沛珈,或許大眾對這個名字會略感陌生,但說到「阿 Gi」,大家腦海中肯定會閃過那個冰山美人的臉孔。「黑面女神」是媒體賦予她的稱號,她自覺既「不黑面」又「不女神」,「我只是不笑的時候比較上鏡(笑)」阿 Gi 笑稱,「『女神』這稱號也不用太認真,人人都是女神。」 的確,她在整個訪談期間的表現確實沒有「女神」的偶像包袱,反而「好玩」得像共事多時的同事般(雖然一 roll 機又馬上 chok 起了一個女神樣),所以問及她為什麼會選擇與好友一同開鋪做老闆,「因為我貪靚!」這個答案的出現,也實屬不意外。「當然也因為我們都是愛美之人,想把好的服務分享給同好。」 「Ginkgo Beauty 正式開張之際便遇上疫情,說實話其實都有點灰心,但又想到這種意外儘然不似預期但又無可避免,而且看到整個美容業都同時面臨危機更加覺得不能氣餒。」在厭世臉的背後,阿 Gi 的心態比大家想像中更加積極。「那段日子便當作是額外給予的時間,好好調整心態,準備好自己再出發。不如正面點去想,有多次機會把前期的準備功夫做得充足也是好事。」 阿 Gi 眾所周知是一個忙得不可開交的藝人,但要做到忙而不亂便需好好的把 24 小時分配妥當。對於要習慣這種生活,阿Gi 顯然訓練有素——只因她在早已是斜槓(Slash)一族。 「藝人、演員、主持、YouTuber、紋身師、樂隊樂手、老闆。」 「我很享受當一個 Slasher,不過其實現在人人都是 Slasher (編:跟人人都是女神一樣?)對對!即使有一份全職,但其實都總會有時間去發展其他興趣,然後就順理成章成為 Slasher。」學而優則仕,果然古人誠不欺我。 Previous Next 「最緊要是 work-life balance,調節好自己的狀態去應付生活——例如我是超級低調地去當一個紋身師,現在只會幫熟客和朋友紋身,因為紋身工作的時間和狀態需要有更精確的把握,自身很累或時間緊迫時都不宜落筆工作。」 要數阿 Gi 最享受斜槓人生中哪一個身份,她表示藝人一職其實就已經是個 Slasher,因為身份很多變——既是主持又是演員; 既可以擔任幕前的工作又可以執掌幕後的崗位。 藝人這個身份不但讓阿 Gi 的生活更加充實,同時也為她的美容店 Ginkgo Beauty 帶來不少宣傳效果。打開 Ginkgo Beauty 的 Instagram,放眼望去盡是演藝圈的熟悉面孔,托阿 Gi 在圈內廣交好友所使,好人緣當然讓不少朋友都很樂意幫忙做宣傳,「識到好多靚女朋友」便是阿 Gi 在藝人身份中的一大得着。 「Be a Founder OR be an artist…」 「Why not both!我要晒!」 「不要害怕,不用顧慮太多。不斷去試,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就繼續做便可以了。」 寄語每一位在年尾忙得焦頭爛額的打工仔。 SPECIAL THANKS.樊沛珈Gi @ahgigiha VENUE…
【 DingDong 】「我只不過將最正宗的滑板、HipHop、Barber文化帶到香港」Brian aka JBS
【DingDong】「我只不過將最正宗的滑板、HipHop、Barber文化帶到香港」Brian aka JBS
【DingDong】「Welcome to 8Five2!我係Brian aka JBS係廿四味成員、我係一名演員、Handsome Factory Barbershop創辦人、全香港滑板協會主席,Sk85ive2 Indoor Skate Park創辦人、Whats Good Music Awards嘅搞手,當然仲係一個好老公同爸爸。仲有,我係呢間8Five2主理人。」一個三十秒都未必能講完的自我介紹,正正是佔據了藝人Julius Brian Siswojo(李凱賢)每天廿四小時的不同工作。

Sign Up to Our Newsletter

Stay tuned to the lates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