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S藝術】當代日本最具影響力之一的漫畫家和動畫電影製作人今敏,於13年前突然辭世。儘管他已與世長辭,並遺下未完成之作《造夢機械》,但其作品可謂尊定及塑造了日本動畫界的發展方向。現讓我們一同回顧其的五部經典之作,再次重溫其創作的魅力所在。
而早前David Hockney與14名英國流行藝術家於韓國首爾舉行展覽,近日則移師至釜山展出,並續以《1960年代搖擺的倫敦》(1960s Swinging London)為主題,以其極具個人特色的畫作,讓觀者透過他的眼睛一窺60年代的英國倫敦,這個曾影響全球藝術、流行文化的黃金時代。
為藝術而生
David Hockney,1937年出生於英國「電影之都」布拉福 (Bradford)。1948年就讀當地的藝術學院,從小就對繪畫擁有極大興趣的他,年僅11歲時便立志成為藝術家。廿歲時,他先後進入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和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Chelsea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就讀。
從青少年時期開始醉心藝術,至今David Hockney已執起畫筆創作超過六十年,持續地以不同的圖像與藝術形式記下他眼中的世界,探索繪畫、攝影、設計、電影等不同領域的創作可能性,造就了他成為全方位、全才、跨世紀、跨領域的當代藝術家。
他的作品風格絢麗奪目,豐富鮮明的色塊、生動而獨特的自然風景、敢於挑戰傳統的創作風格,都體現出他對世界的好奇與童趣,亦令他的作品廣受大眾和收藏家的喜愛,甚至被媒體評為「世界最受歡迎的在世畫家」之一。2012年,他獲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頒發英國功績勳章(Order of Merit),成為繼Lucian Freud之後,英國史上第二位獲同等殊榮的藝術家。
搖擺的時代
迷你裙、Beatles、David Hockney,大概是1960年代英國倫敦的關鍵詞。
當時的英國年輕人為擺脫和解放戰後的拘束時代,透過時裝、藝術、流行文化等,引領倫敦走進叛逆、搖擺的現代性。從迷你裙興起成為女性衣著解放的象徵,到Beatles的嬉皮士狂熱席捲全球,都為倫敦的國際形象帶來巨大的改變,以至全球文化的衝擊。
1966年,美國《Times》雜誌將倫敦評為「搖擺的城市」(Swinging City),恰好同年David Hockney亦在克斯明畫廊(Kasmin Limited)舉辦其第一次個展。受到英國藝術評論家Lawrence Allowey,於1955年所提出的「普普藝術」(Pop Arts) 概念所影響,在60年代,這個充滿活力和叛逆氣息的時代氛圍下,許多年輕藝術家都嘗試將電影、攝影、廣告、流行音樂等大眾文化元素,引用到自身的藝術創作當中,以藉此挑戰傳統藝術和價值觀。而David Hockney正是引領此藝術風潮的藝術家之一,也是當中最具廣泛影響力的藝術家。
因此,是次名為《1960年代搖擺的倫敦》的展覽,我們將可再次透過David Hockney的作品,一窺1960年代的文化運動,如何引領全球流行文化和藝術的發展;迷你裙、披頭四、滾石樂隊、普普藝術,如何風靡全球,創造這個奇蹟般的英倫「黃金時代」。